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河间:保护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

    信息发布者:姚天宫
    2017-07-24 12:42:01   转载


        河间市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平原城市,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150万立方米。实际需水量12001万立方米,其中生活需水量1275万立方米,工业需水量1043万立方米,农业灌溉需水量9682万立方米,水资源缺口达8851万立方米。2015年引入黄河水3100万立方米 ,受益土地面积为35万亩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不足,但水资源缺口仍很大,依然要依靠超采地下水,特别是深层地下水来解决。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,我市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,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已刻不容缓。

      2014年我市完成地表水置换地下水高标准灌溉面积13608亩,封井46眼,实现压采地下水208.41万立方米。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项目区深层地下水的压采目标,使深层地下水超采得到明显缓解,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得到明显遏制,地下水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。2015年在总结2014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,按照"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"的治水思路,深入落实"节、引、蓄、调、管"五字方针,举全市之力,综合施策,实施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工程,持续增强地下水压采能力,打响了一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攻坚战役。

        节水:用更少的水稳粮增收

      小满时节,正是小麦浇灌浆水的时候,在留古寺村西洼的一片农田中,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、丰收在即,可谁又知道两年前这里还是靠天下雨只种一季玉米的旱田呢?记者了解到种植大户闫建涛种植的550亩小麦,在用水上有了两大变化。其一是所有地块全部采用了抗旱节水品种,一年可以减少两茬浇灌;其二是实施了高效节水喷灌工程,杜绝了大水漫灌的浪费。不仅实现节约用水2000多立方米,还达到了稳产增产的目的。

      2015年完成的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涉及兴村、西九吉等9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,已投资1150万元完成井灌区高效节水项目8239亩,其中喷灌7280亩,滴灌405亩,小管出流159亩。有了节水配套设施做铺垫,农业产业化推进步伐速度加快,先后发展起农业种植大户、合作社1352家,重点扶持培育了谦亿农业设施有限公司等一批林果、蔬菜、苗圃专业生产基地。

      我市的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80%以上,在水资源严重匮乏、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大背景下,以水定结构、推广节水农艺成为必要之举。2016年,我市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实施调整种植模式5.5万亩,积极推广冬小麦稳产配套技术24.25万亩,推广小麦、玉米水肥一体化2.9万亩,蔬菜水肥一体化0.6万亩,来不断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和质量。

      用更少的水稳粮增收,我市积极探索走出一条节水压采稳粮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。

        蓄水:支渠坑塘变身“聚宝盆”

      初夏,走近清淤后的城东干渠,绿波荡漾、水流平缓。2015年,我市城东干渠、任河大西支23.82公里清淤扩容工程项目,使两条支渠的蓄水底宽增至8米,恢复并达到了原有设计引水能力。南呈各庄节制闸等三个闸和65座扬水点工程的相继完工,标志着我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地表水灌溉工程现已全部完成,项目总投资3429.67万元。干渠顺畅了,保证了今年引蓄黄河水的需要。

      积蓄的各类水资源可用于农田灌溉、绿化浇灌,大大降低了地下水开采量。“这样一来,沿线7个乡镇37个村的1.67万亩耕地就能‘喝’上黄河水了。”市水务局负责人说:“乐观估计,清淤扩容工程完成后,每年可减少地下水开采277.4万立方米。”

      把废弃的坑塘经过深挖改造,变成了集雨蓄水的“聚宝盆”。随着“美丽乡村”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,越来越多的坑塘在被火热“治理”,清淤、扩容、与其他水系连通……按照规划,我市2015年在重点治理行别营400余亩坑塘等4座坑塘的同时,实施河渠蓄水、水系连通等工程,在输水渠道沿线及蓄水坑塘周边,重点建设高标准灌溉工程,确保外调水和过境水引得来、蓄得住、用得好。

      如果把支渠比作一个城市的大动脉,星罗交织的坑塘则是遍布全身的小血管。目前形成的引、蓄、排、灌水整体系统正日益发挥出大作用,成为我市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。

        管水:改革创新管理机制用好水

      地下水超采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要一手抓蓄水、引水、节水等硬性工程的建设,一手抓政策规章等软性制度的健全。我市大力推进项目实施的同时,积极探索项目管、用新模式,把工作中积累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,确保工程有效运行、长期发挥作用。

      农业用水管理机制方面,我市2015年完成了16.0601万册水权证发放工作,在20个乡镇分别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,615个村均成立了用水合作组,各合作组之下以机井为单元成立了用水小组,基本做到了每眼井都有责任人,实现了三级管水组织网络全覆盖。

       “一提一补”农业水价改革模式进入试点阶段,涉及到的故仙、沙河桥、行别营、北石槽4个乡镇的37个村,成立了相应的农业水价改革小组,确保责任到人、政策落实到位。这一模式发挥了水价对用水量的调节作用,使农民群众思想意识由“要我节水”转变为“我要节水”。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,农民自觉压缩高耗水、低收益的作物,重点发展高效经济作物,实现了节约用水与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双赢。  

      开源与节流并举、建设与管理并重、治理与保护同步,我市正在探索与创新,走出一条高效节水、蓄水、管水之路,让农业增效、农民得益,让条条支渠永流黄河水,废弃坑塘成为引蓄水的小“湖泊”,不再超采地下水,河间的生命之水源源不断!

    小商通推广图片.jpg

    免费注册村网通会员,免费做网络村官,请点击以下链接注册、申请
    http://www.nync.com/?refcode=45209

    或扫二维码


    欲做村网通沧州市市县、乡镇区域运营负责人,请打:18632119985,或加QQ1095088507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